这就是工业4.0给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带来的全新想象力。
——吴晓波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902年,一位22岁的年轻医生在云南江川一带行医,他经常背着药囊、穿着蓑衣斗笠,在滇南的名山大川中遍寻用于治疗外伤的珍稀药草。
这位年轻医生,正是云南白药的创制人曲焕章。经过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和试验,他研制出了对治疗刀枪伤和跌打损伤有奇效的“万应百宝丹”,也就是如今唯二被列为国家绝密配方的云南白药。
100多年后,当初那一小瓶草药细末演化成了膏药、气雾剂、胶囊等现代药品,甚至被创造性地运用到牙膏、创可贴等日用品中,
而当年制药的小作坊,也变成了对标工业4.0的智能工厂。
走进云南白药,每个人都不免要问一句:身处一个非常传统的中药行业,这一百多年来是如何持续穿越周期并焕发新生的?以及,如何与现代接轨,实现数智化转型的?
3月5日—6日,《走进标杆工厂2023》第二站顺利成行,
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学员,跟着吴晓波老师走进云南白药博物馆、体验馆以及牙膏智慧工厂,实地探访了这家百年药企的数智化变革和穿越周期之道。
一
一家百年企业的激荡历程固然令人充满好奇,但让我们最直观地感受到其生命力的,却是一座“年轻”的牙膏智慧工厂。
在这座占地面积还不到整个园区十分之一的工厂内,有数条从配料到制膏、灌装、仓储、物流一气呵成的全自动生产线,
年产能5亿支牙膏,而每条生产线只需配备寥寥数名工人。
走进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洁净透亮的物料储罐区。偌大的全封闭车间,看不到一个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AGV小车,它们严格按照输入的生产指令,将牙膏原料运送至对应的储料罐和生产线。
当我们走到灌装环节,真正的炫技似乎才刚刚开始。
一只机械手同时抓取将近20支牙膏管至上料区域,再经过两三个金属器械的飞速翻转,就到了最后的尾部密封和印制批号步骤,整个过程中人眼甚至很难跟上机器的运转速度。
从数据来看,这里每分钟最高可生产牙膏510支,被称为云南白药最高效的地方之一。而另一方面,效率提高的同时,意味着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更为严苛。
灌装环节结束后,每支牙膏都会在一块区域稍作停留,等待称重检测,如果牙膏的重量过轻或者是过重,都会被系统自动剔除出去。
与此同时,
每支牙膏的动态测量数据会实时地回传至相应的灌装机进行自动校准,以确保后续灌装的精准度。
纵观整个生产过程,生产指令一键下达,从物料输送到膏体制备,从灌装生产到成品出库,自动化完成生产并反馈数据……数字化程度可谓非常之高。
当传统产业遇上智能制造,流水线在这里也被重新定义,如吴老师所说:
“这就是工业4.0给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带来的全新想象力。”
二
在云南白药博物馆参观时,吴老师发出了一句感慨:“所有品牌都是九死一生。”
他的言外之意或许是,要成为一家穿越百年周期仍能焕发活力的企业,仅靠一道绝密配方显然是不够的。
云南白药所能为我们借鉴的,除了工厂端的数字化能力,还有产品端的创新能力。换句话说,就是
不断打造第二、第三增长曲线的能力,
这也是参访过程中学员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以牙膏为例,在云南白药入局之前,中国市场已被多个跨国品牌所瓜分,那么后入局的云南白药,是如何抢占市场并做到市占率第一的?
在吴老师看来,云南白药牙膏完成了两方面创新:第一是功能创新,从止血入手产生了新的功能迭代,而止血又是它本身的消费者认知;第二是定价自信,通过超级定价把整个市场空间拉大,给了渠道足够的利润空间。
无独有偶,早在2001年云南白药就曾通过推出“含药”创可贴,主打快速消炎、修复伤口的功效,逆转了中国的创可贴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的局面。
像这样
围绕着自身的资源禀赋和DNA来构建创新战略,
正是云南白药不断在第二、第三曲线上取得增长的独特方法。
除此之外,这家百年药企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小巴整理了嘉宾和导师们的演讲精华,分享给大家。
吴晓波
财经作家
“走进标杆工厂”发起人
在这么多年的企业研究中我觉察到,一家小作坊要存活百年是可能的,而拥有一家百年企业极不容易,甚至不太可能。云南白药无疑是一个特例,它既是一家特别传统的中药企业,也是一家焕然一新的百年企业。
在参观云南白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见证这家121年企业的源头——1902年的一瓶跌打损伤药。事实上,100多年前全国各地都在做跌打损伤药,但为什么只有云南白药做成一家市值过千亿的现代企业?我认为有5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数十年来的坚持。
通过对三七的无土栽培、对重楼的菌种筛选等一系列的科研方式,他们完成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这些培养、种植等工作,需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并用长期主义的方式才能走到今天。也就是说,我们要回到一个产品的根,把根基向土地越扎越深。
第二,懂得开枝散叶。
根扎完后会长芽,长了芽后就要开枝散叶。如果云南白药这121年来只坚持那一瓶跌打损伤药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第三,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云南白药牙膏在清洁牙垢、美白、口腔清新这3个基础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创新,增加止血功效,巧妙地连结了其产品本身的原理。同时,他们并没有陷入价格战,而是选择先改变消费者认知,建立品牌。
第四,工业4.0带来的发展。
在今天的参访中我们看到,无人化工厂只需50多个员工,一年就能够做到营收60亿,这就是工业4.0给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带来的全新想象力。
第五,坚持本业。
在产业智能化变革中,每一个行业都要面临不同的挑战,企业一定要在坚持自己本业的前提下,形成持续迭代的能力。
顾嘉
云南白药首席知识官
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历经两个甲子的云南白药,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1933年,曲焕章先生创制百宝丹,其在治疗跌打损伤、内脏出血方面发挥了特定的功效,标志着云南白药的诞生。
第二阶段:1993年—2016年,云南白药经历上市、转型,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
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云南白药注入做强、做优的新动力。
回顾云南白药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过程。
不过,市场随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也在思考:面向未来,该如何做产品创新?我们还能不能有下一个像云南白药这样成功的产品诞生?接下来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的形态吗?
这些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尤其是在今天消费领域与医药健康领域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
所以,我们对云南白药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要素,进行拆解,希望从中获得一点启发:
第一,产品驱动阶段。相比其他产品,这个阶段云南白药的产品足够优秀。
第二,营销驱动阶段。在市场化进程中,云南白药的产品迅速飞升,但还缺少强大的销售网络,这直接影响着1999年往后20年云南白药的发展。
到今天,我们开始停下来思考,
还可不可以用营销、技术,或者某种单一要素,驱动企业再翻天覆地地增长一遍?我的答案是不可以,或者说很难。
在当下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过去线性的思考方式无法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增加了科学管理的要素,形成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战略驱动阶段。
支撑云南白药从中国500强到世界500强的那根金线,就是科学管理,它将真正帮助云南白药把成功变成一种必然。
回顾云南白药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百宝丹,还是和平年代的牙膏、创可贴等产品,呼应时代明确需求的趋势不会变。所以,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特定需求,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去琢磨的。
互动交流环节
学员:
我想请教,云南白药集团在数字化的演进和迭代过程中,组织架构和推进的模式是什么样的?
施永刚(云南白药智慧科技BU副总):
首先,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时代,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是企业的数字化投入是成本还是投资?
对此我们在观念上有一大改变:如果数字化仅是从信息化角度来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主,那就是成本;但是今天的数字化还在结合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应用,还采用人工智能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这样一来,数字化投入就变成了投资。
其次,我们还发现企业在实施数字化系统后,系统很快又变得落后了。为此我们成立了集团流程中心来主导变革及流程梳理,针对变革需求和流程调整需求,由智慧科技BU来承接数字化的技术实施工作。
第三,云南白药集团在数字化建设中发布了数字化发展5年规划,规划中明确了数字化建设的两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平台化,打通产业供应链。供应链可以为自己服务,也可以进行撮合交易,变成产业平台。所以,云南白药集团在打通自身供应链的基础上,也会结合新兴的科学技术,形成新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
第二个目标,智能化,实现全方位的智能化应用。无论是在产品、服务业务还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都会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其中。
吴晓波:
如何构建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企业的基本层面上,也就是产、供、销、研四件事。
云南白药在文山有一个“三七”的数字工厂平台,从三七的培植开始,到无人机分析长势,再通过传感器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意味着云南白药集团在原材料的生产部分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字化能力。
在研发上,云南白药也有更多的数据应用。在牙膏生产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从AGV开始到机器人,再到物流的立体仓储、配送,每一个环节所发生的变化都不一样。
施永刚:
云南白药牙膏智慧工厂实现了工业4.0制造,实现了从原材料的入库到生产、产成品出库的全自动,实现了ERP、WMS、DCS等6套系统的一体化应用,其实这只是我们数字化工厂应用的第一层级。
第二层级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去预测可能出现偏差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位,或者围绕生产中可能产生损耗和浪费的成本,通过人工智能形成预警机制。目前我们正在做。
在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之后,生产线的某个环节只要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全线停工。因此未来我们还会探索,将人工智能模型形成的指令自动反馈到生产系统中,以调整生产线,降低停产风险,这就是数字化工程的第三个层级。
我们的数字三七工厂则是更侧重全产业链的打通建设,将实现把C端用户的需求通过零售、分销传达到上游精加工生产、饮片生产,甚至是种植、育种环节,同时将实现将上游的有用信息传达到下游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发展。
吴晓波:
中国有很多像云南白药这样的公司已经完成数字化能力,其能力也慢慢地形成输出的可能性。比如,三一重工在重工领域的数字化,九牧在卫浴产品方面的数字化,卡奥斯在家电领域的数字化。
看完这些优秀企业,再回到自己的企业中,我们要去发现企业效率较低的谷底,它们可能是设备,可能是解决方案,也可能是组织能力。
对中小企业来讲,自主研发可能解决部分问题,未来更大的部分是通过和一些数字化公司、云公司,或者垂直领域、有能力输出的公司去合作。
今天再来谈数字化、工业化4.0,中小企业已经不需要像5年前那般辛苦,从零开始,因为已经有一些公司走在前面,我们可以向它们学习,甚至购买它们的服务。
同其他国家的公司相比,这是中国公司在制造业工厂领域的一个优势所在。
接下来,我们还会和吴老师去看很多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工厂,
OPPO、联想、飞鹤乳业、伊利集团等等,
亲身体验制造业的智能化浪潮,也欢迎你来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