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税收在16万亿以上,如果分给全国人,
每个人能分11400多块钱
。那么这笔巨款中央和地方政府是怎么分的呢?谁多谁少呢?
税收是国之根本,政府想要做事情,就需要钱,没有钱很多事情都推动不了。就像
毛主席所说的:“手里没米,叫鸡都不来”。
而政府花的钱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税收,所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非常看重税收。
1、「固定分成」地方政府钱分的多
1994年以前,中央和地方采用“固定分成”的方式分配税收收入
,不同省份的分成方式不一样。例如广东1988年上缴中央14亿,以后每年递增9%,剩下的都归他自己。上海实行定额上缴,每年雷打不动的上缴105亿。在这种情况下,交完了中央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所以地方政府有动力扩大税收来源,发展经济。一种做法是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可以给县政府上缴产品税,也会给地方政府上缴利润。
到1995年左右,乡镇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纳税总额也急速增长,在鼎盛时期,乡镇企业雇工人数超过6000万。比如各地都有自己的烟厂、酒厂,很多地方只抽本地烟、喝本地酒,形成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但是到后期,
“固定分成”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中央变得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地方经济快速腾飞、物价飞涨,所以地方财政收入相比于中央的固定分成比例增长更快,中央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为了少给中央分成,地方政府经常给本地企业违规减税,企业偷税漏税也非常普遍。然后地方政府再通过诸如行政收费、集资、摊派、赞助等手段,从企业收费,这些收费是不用给中央分的。
中央没钱、财政没钱,严重削弱了国家行政能力,不利于推进改革。
因为改革让很多人的利益受损,中央必须有足够的财力去补偿,才能保障改革的推行,比如国企改革后的职工安置、裁军后的退伍军人转业等。而且像我国这样的大国,还需要兼顾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义务教育,需要中央财政的大量投入。如果中央没钱,甚至要向地方借钱,那就更谈不上宏观调控的能力。
2、「分税制改革」中央钱分的多
在1994年以前,中央拿到的钱只占全国收入的
22%
,78%的钱都被地方政府拿走了。经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拿到的钱一跃变成了全国收入的
55%
,并且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这大大增强了中央的能力,为之后应付08年全球金融危机、汶川地震救灾、国防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话说回来,
中央政府把本该属于地方政府的钱拿走了,地方政府肯定是不愿意的,中间肯定是有激烈的博弈的,不要以为地方政府就一定会无条件听中央的
。这中间时任总理朱镕基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篇幅限制,我们下一篇总结一下朱镕基总理在推进分税制改革的过程中,跟地方政府的谈判事件。